鸚鵡喙羽病PBFD (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病原
Circovirus 環狀病毒
傳播途徑
經由吸入或食入。病毒會存在於受感染鸚鵡的糞便、嗉囊及羽屑,而存在於這些部位的病毒最容易傳播出去,例如是吃到受感染鳥糞便汙染的食物、受感染親鳥將嗉囊中的食物反芻出來餵食幼鳥、受感染鳥的羽屑飄散在空氣中或是沾染在我們的衣服上而被其他鳥吸入等。
症狀
受感染的鳥在出現臨床症狀前,病毒可能潛伏數週、數月或數年,而出現症狀的早或晚大多取決於鳥的年齡或免疫力。
之所以會叫喙羽病是因為最常被發現的症狀為羽毛的異常,羽毛異常一段時間後可能發生喙的變形。而一旦症狀開始出現,大多數的鸚鵡會在6 – 12個月內因免疫力降低發生二次性感染而導致死亡。
病程分為甚急性、急性、慢性、不發病
● 甚急性:通常發生在剛孵化不久的幼鳥。
症狀包括敗血症、肺炎、腸炎、體重下降及死亡,由於很快就死亡以及來不及出現羽毛異常的症狀,若是沒有在死後進行解剖採樣及檢驗,則不容易發現是此病毒感染造成的死亡。
● 急性:通常發生在第一次長羽毛或正值斷奶期的幼鳥。
症狀包括精神沈鬱幾天後生長中的羽毛開始發生異常,譬如是羽毛還未生長好前羽鞘就先脫落。部分的鳥可能會在1 – 2周內死亡。
● 慢性:通常發生在年紀較長的成鳥或是已度過急性期的鳥。
症狀為慢慢的出現掉毛、異常的羽毛(分岔、過短、棍狀及捲曲) 、生長中的羽毛斷裂或掉落(羽軸內可看到帶血)。若是存活的時間夠久可能會變成光禿禿的一隻鳥,而喙的變形則可能發生在出現羽毛異常較長一段時間之後。
● 不發病:沒有出現臨床症狀,但本身成為帶原者傳播病毒給其他鳥。